查看原文
其他

璀璨绽放的民俗奇葩——榆次南庄架火

2016-02-19 范征王雨亭 太原道

  

600年前勤劳淳朴的南庄人点燃了第一架南庄架火在绚烂夺目的焰火之下他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欢庆着一年来的五谷丰登祈祷着来年的风调雨顺。

 

600年来在传承者们的坚持与专注下南庄架火这一朵民俗奇葩不仅得以完整保存并在今天大放异彩成为晋中社火民俗的代表之一。前不久南庄无根架火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成为榆次区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笔者走进东阳镇南庄村探访南庄无根架火背后的故事。


本页图片转自搜狐社区,原帖由xyz8589发布

 

制作工艺:艺术与细节的极致追求

 

南庄架火起源兴盛于榆次、太谷、清徐三县交界处的东阳镇南庄村。南庄架火源自上古,起于唐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

 

明清两朝,在晋中大地南庄架子火推陈出新大放异彩成为当地百姓庆祝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重要仪式。明朝江苏武进手工艺人吕富、吕贵兄弟二人侨居南庄同架子火制作工匠一起将苏杭刺绣、彩绘和园林艺术与南庄架子火熔于一炉自此名震三晋传承600余年的南庄无根架火形成了完整的制作工艺流程。

 

如今,南庄架火在600余年的传承和积淀中得到了完整的保存。一架南庄无根架火的制作往往需要四五十名手工艺人历经50余天方可制成。架火形似宝塔常年十二层闰年十三层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整个架火的主体框架全部用高粱秆全纸手工绘制工序繁多工艺复杂要经过图案设计、刻、彩绘、彩炮编织、彩灯制作扎架火框架彩炮串连陪衬品制作裱糊组合成形等多个步骤。成型之后塔顶城斗高矗旌旗飘扬别具情趣;塔身彩炮成串幡缀相连五彩缤纷;塔底人物山水和牌坊亭台相对衬主次分明恰似一座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


 

架火上悬挂着数百个彩炮,外饰以精致的彩色图案全部是由工匠手工刺绣编织而成。仅编织彩炮就有数十图案品种。工匠将各种颜色的特殊纸张裁剪至一毫米左右的宽度再以手工刺绣、编织装饰炮身图案各异风格奇特悬挂架火之上恰似锦上添花颇为别致好看。

 

节庆盛事:民俗社火活动的“压轴大戏”

 

社火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在晋中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社火民俗活动都会将节庆的氛围推向极致而南庄架火则是最为耀眼的音符。


 

南庄架火之所以被称为“无根”,是因为它没有普通架子火当中的“通天柱”也就是主梁只在架火四角以四条绳索拉紧。因工艺的不同南庄架火的放置被称为“顶”。

 

按照传统,放置架火时往往都在深夜时分作业现场以帷幕遮挡。完成祭祀仪式后伴随着唢呐等传统乐器的吹奏八名壮汉围成一圈拼装起塔顶最高的一层。在整齐的号子中顶层被抬起第二层“顶”入下方依次类推……就这样十数米高的架火被一层层地“顶”起来随着架火的高度逐渐增加顶架火的汉子汗流浃背面红耳赤唢呐吹奏的旋律也更加激昂劳动场面势如搬山抬岭蔚为壮观。而架火的周围架起了三层的脚手架每层都站有数名壮汉保护塔身。顶好之后架火四角以绳索牢牢固定稳如泰山。

 

架火的燃放也有其独特的技艺,不需直接点燃而是靠对面和左右对角的引火装置碰撞引燃这种装置被称为“码儿”。“码儿”碰撞与对打的形制不同也被赋予了不同的雅称如“大闹天宫”、“嫦娥奔月”等。装置启动后一对码儿如同流星追逐飞窜对擂引燃火炮齐鸣、银龙狂舞簇簇火花相继绽放璀璨夺目。


 

据南庄村老辈所言,在节庆活动中架火一般要顶三天而在这三天的时间内村里会请戏班来“唱大戏”。最后一场戏唱完时已是半夜时分作为压轴的南庄架火即将被点燃。燃放现场周围人家的房顶上、院墙上、田地中到处都是翘首以盼的人群。

 

亟待保护:传统民俗文化需传承发扬

 

作为南庄架火制作技艺的第二十七代传承人,赵志高觉得任重而道远。他认为传承与发扬南庄架火让它走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是他和所有手工艺人不懈的追求。但同时他也隐隐地表现出了自己的忧虑。

 

据了解,目前掌握南庄架火制作工艺的手工艺人仅有十几人能够参与到制作流程中的人也为数不多而且全部为中老年人。在这十几名手工艺人中四名已年过八旬。赵志高向笔者介绍到为了保护这一技艺解放后南庄无根架火的流传谱系已经由家族单传转变为在南庄本村群传尽管如此他仍担心这一技艺有失传的危险。“对年轻群体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也是面临的最大困境。保护和传承南庄架火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赵志高对笔者说道。


 

“当我知道成功入选的那一刻,我留下了泪水除了激动还有一些辛酸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确不是一件易事。”时至今日提起那一刻这个50岁的坚毅汉子仍然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在赵志高的努力下先后建立了档案室、设计室、绘画室、刀刻室、刺绣花炮室、折架糊裱室、传习大师工作室培养传承了各工序学徒工。但目前场所相对不固定、资金缺乏也是南庄架火传承所面临的难题。赵志高想要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上现代声、光、电技术让南庄架火逐步走向更大的舞台得到发扬光大。


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山西非遗01:阅读阳城县皇城村重阳习俗

山西非遗02:阅读泽州中秋习俗

山西非遗03:左权开花调,独特的太行山歌

山西非遗04:清和元头脑,传说傅山调制的药膳八珍汤

山西非遗05:晋剧——山西人的中路梆子

山西非遗06:河曲民歌,民歌之乡的酸曲

山西非遗07:晋南威风锣鼓,威武雄壮的民间打击乐表演

山西非遗08:洪洞走亲习俗,延续千年的“接姑姑迎娘娘”

山西非遗09:蒲州梆子(蒲剧),山西戏曲的最早源流

山西非遗10:耍孩儿,雁北地区独特的“咳咳腔”

山西非遗11: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北路梆子

山西非遗12:襄汾天塔狮舞,决战天塔之巅的狮王争霸

山西非遗13:源于宫廷音乐与庙堂音乐的上党八音会

山西非遗14:流行于晋东南的“大戏”上党梆子

山西非遗15:雁门民居营造技艺,造就有别于晋商大院的真正“民”居

山西非遗16:五台山佛乐,与五台山佛教共生共荣

山西非遗17:源自李世民《秦王破阵乐》的绛州鼓乐

山西非遗18:稷山县独有的走兽高跷

山西非遗19:火爆热烈的翼城花鼓

山西非遗20:文水鈲子,先民与命运抗争的独特表现形式

山西非遗21: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中国式铁范铸造的“活化石”

山西非遗22:“天下独一团”的灵丘罗罗腔

山西非遗23:孝义碗碗腔与“无孝不成戏”

山西非遗24:孝义皮影戏,最早的光影艺术

山西非遗25:清徐彩门楼,春节里的街头艺术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